“秋風(微博)起,蟹腳癢”。又到一年一度吃 大閘蟹的季節,市面上不少打著“陽澄湖”名號的大閘蟹早已上市。記者走訪發現,除了“早產”問題外,今年的大閘蟹還存在價格亂象、“血統”謎團、經銷通路混亂、品牌管理不嚴等問題。消費者不禁要問,市場亂象誰來破解? 點評:筆者十余年前在江浙一帶游學,恰逢陽澄湖大閘蟹集中上市,有幸一睹真容,夠大、夠肥,可惜吃不起。記得當地一酒家老板感慨說:陽澄湖的大閘蟹自古就是商賈富戶的專享。意指其價格不菲,不是尋常百姓輕易享用的。不料想,陽澄湖大閘蟹的話題、爭議,今年又成“例牌菜”,“亮點”多過往年。 “亮點”一 正統與盜版,誰是誰非。有報道說市場上的陽澄湖大閘蟹“十蟹九假”,大部分不是陽澄湖產的,甚至“9月17日前上市的大閘蟹都是‘山寨’蟹”。夠霸氣喲,只有“陽澄湖大閘蟹”才是正統?陽澄湖的蟹農沒一個提前捉蟹上市的?其它地方的大閘蟹不入流(我國長江中下游各大湖區均有優質閘蟹出產)?筆者品嘗過太湖大閘蟹、洞庭湖淡水毛蟹,甚至本地新會鄉下某知名河蟹店的大螃蟹。基本上一個味兒,沒啥太大區別。報道說,用“洗蟹粉”將太湖大閘蟹的肚子洗白,幾乎同陽澄湖大閘蟹一個樣、一個味。所以,筆者以為,正統與盜版的身份之爭其實不在于風味,而在下一個“亮點”。 “亮點”二 價格高與低,雜亂無章。陽澄湖大閘蟹負有盛名,物以稀為貴,名氣大、價格高,盜其名號魚目混珠者眾。據聞陽澄湖大閘蟹有可驗證的“身份證”,業內稱“防偽戒指”。只不過,這些證明身份的防偽貼紙、封條和包裝袋,“只賣每盒10元”,“淘寶網還有1毛錢1個的呢”,“發個短信也能給你來個回復”。故而大閘蟹只要打著“陽澄湖”旗號、掛著“防偽標志”,價錢一定不菲且體系混亂。以“公4兩母3兩的大閘蟹”為例,相對便宜的76元/對,貴的超過336元/對,兩只螃蟹錢就是很多家庭三五日的飯錢了。這定價機制未免有些隨心所欲。 “亮點”三 “期蟹”亂象。特別是一線城市早一個月已經開始流行“蟹票”,冠以“禮券”、“提貨券”等各類名目。約定大閘蟹上市時,可憑“蟹票”換取。筆者發現,這些“蟹票”對大閘蟹的重量、體積、公母、品質、鮮活度、領取的具體日期均無約定,僅僅約定上市后以多少錢領取多少只,例如“198元蟹票禮盒內裝6只大閘蟹”。這種文字貓膩不用多費唇舌點穿了吧?過分的是,有黃牛炒“蟹票”,制造緊缺假象。此外,很多網店也加入“蟹票”大軍,“連一個銷售電話或者門店都沒有”就敢開高價同時打“折扣”,為“期蟹”市場平添了幾分熱鬧。有家合肥的網店竟以“6只陽澄湖大閘蟹149元”的團購價成功售出“提貨券”1萬余張,合計6萬多只“陽澄湖期蟹”!有這么多嗎? “亮點”四 “進補”爭議。秋風一過,青背、白肚、黃毛、金爪的陽澄湖大閘蟹最為肥美。然則并非每個人都適合食用,禁忌不少,試綜合如下:虛寒者不宜,肝病者不易,過敏體質者不宜,傷風感冒者不宜,“三高”者不宜,孕婦不宜,老年人不宜,幼兒不宜,忌半生熟,忌食蟹心,忌柿蟹同食,忌佐以啤酒,忌佐以涼物,特別忌食死蟹。 陽澄湖大閘蟹
|